保险杠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保险杠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北流塘岸镇塘肚古村有三绝文化玉林新闻网

发布时间:2020-03-02 12:23:53 阅读: 来源:保险杠厂家

著斋刘大夫祠为一座镬耳屋,可见往昔主人之身份地位。

远观塘肚古村。

中西合璧的古祠堂,在广西实属罕见。念庄刘公祠四周的碉楼完好度较好,门楼为西洋风格建设,典型的民国风情屋宇。

(原标题:塘肚古村有“三绝”:古祠堂、古碉楼、古民居)

离北流南郊不远的塘岸镇塘肚古村有“三绝”:古祠堂、古碉楼、古民居,同时还保留着大量其他古迹古物,漫步在村落民居和古巷旧径之中,仿如穿越到明清时的古邑北流。还有热衷于捐纳官爵的刘传思,妻妾成群的刘文渊,为亡灵之“夫”守节30年的“大腿五娘”……历经岁月风雨的塘肚古村,总有讲不完、听不够的传说与故事。

行走在塘肚古村,仿如穿越时空

从北流城区出发,约摸20分钟,我们便到达塘肚古村。同行的宣余君就是塘肚村人,其伯父刘业钦成为我们此行的向导。刘业钦是一位退休的老校长,著斋刘大夫祠的管委会主任。年近七旬的刘老,精神矍铄,对塘肚古村人文历史如数家珍。在他的带领下,我们绕着村子四周参观了整个村庄,边走边看,边问边察,一览塘肚自然人文。

塘肚是一个美丽淳朴的古村落,以刘姓最多,黄姓次之,此外还有罗姓和吴姓等。这里山清水秀、民风淳朴,既有岭南村落的飘逸灵秀,又兼有北国山乡的峻朗厚重。这里保留着规模较大、数量较多、完好度较高的明清古民居、古祠堂、古碉楼,也可以称之为“塘肚三绝”。这里还保留着部分古门楼、古城墙、古巷道、古水塘、古学舍、古石墩、古石柱、古陵墓、古水井、古荔树,以及古家具、古农具、古壁画、古族谱等物件(已经消失了的有文昌阁、古牌坊、古案台、古圣旨等),可以说是古迹星罗棋布,古物随处可觅,漫步在村落民居和古巷旧径之中,仿如穿越回到明清时的古邑北流。

著斋刘大夫祠对面的一幢三层西洋风格土楼,闻说是村中罗家旧居,也有近百年历史,别有风韵。古村边上的贡塘念庄刘公祠,广西宗祠建筑罕见的西洋风格祠堂,四个碉楼至今保存完好,民国曾于此设高小“三民校”,可见在晚清和民国与时俱进的刘族人受到晚清“西学东渐”和民国孙中山“三民主义”思潮的影响。在塘肚古村,除贵族豪门,就连寻常老百姓,对门楼也很考究,一般人家都有大青石作门槛,大门两边有门墩。

塘肚古村讲究风水布局,后山前水、坐南向北,村前便是一口有着数十亩水面的大水塘(现在仍有十八亩水面)。全村以著斋刘大夫祠为中心,东西两头有大城门、小门楼两个进出门口,旧时白昼大小门均打开,供行人进出村庄,夜间即闭户禁止通行。村中有八个碉楼,是古人为防御匪盗和外来侵略而修建的护院工事,分布在东南西北四周和村后制高点、防御要塞等处。如今,仅余半座濒临塌倒的碉楼。著斋刘大夫祠旁一座造型精巧的文昌阁,刘业钦老人小时候还亲眼见过,可惜现已尽毁。还有奉旨修建的陈太孺人贞节牌坊,也毁于1958年的大炼钢铁时代。文革时期,红卫兵也对古祠堂的一些珍贵壁画、脊饰进行破坏。村中文物被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,刘大夫祠中一张价值不可估量的卷头案供桌,就在十几年前被盗,失而不可追,令人扼腕。

一个显达家族的传奇,一个忠烈节妇的悲催

翰堂刘氏是北流名门望族。塘肚古村给人印象最为深刻,当属距今已有220多年的著斋刘大夫祠。著斋刘大夫祠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783年,是一座镬耳屋。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,也是广府民居的主要代表,在封建时代只有取得官品爵位的人家才能修建。

刘传思,字冠述,号著斋,系清朝国学生。据北流《翰堂刘氏族谱》介绍:翰堂刘氏自始祖泰公于明嘉靖年间由江西安远迁居广西北流塘岸,一世至四世族人均为一介农夫,有一定家业后再不安于世代耕植。到了五世、六世,族人始在科举文化中显露头角,有了庠生及国学生,因族中没有从仕者,没有建祠堂没有修族谱,祖坟也是土坟,成为宗族憾事。至七世祖传思公,刘氏家族家境殷实,富甲一方。刘传思为了光宗耀祖,于乾隆三十三年分别为祖父、家父捐了州同官职,后加至正四品官阶,诰授中宪大夫,其祖母及母亲也受封诰赠正四品恭人。又过了两年,刘传思又为自己捐了正四品官,诰授中宪大夫,其妻陈氏、梁氏均诰赠正四品恭人,庶配黎氏例封六品安人。刘传思生平秉性慷慨,急公慕义,敦睦乡邻。乾隆年间乡间闹大饥荒,传思公每日煮粥以济饥者,可见其乃一位善长仁翁。

翰堂刘以捐官进入士大夫阶层,成为邑内一个显达的家族,其家族兴衰,是一部家族传奇。翰堂刘族还有一个关于贞忠节妇的故事,轰烈而悲催。传思公之五子文澜,21岁即英年早逝。同是名门望族的玉林南门陈族,有年方二十黄花闺女,嫁给亡灵文澜(嫁神主牌),并为未曾谋面的亡灵之夫君守节达30年之久。这就是清代《北流县志》列“陈太孺人传”以记的陈太孺人(乡人唤作“大腿五娘”)。陈太孺人死后,经县上奏朝廷,奉旨拨款1809年在离村外三华里六秀山建贞节牌坊,后神主牌又获准进入北流节孝祠。

一座大夫祠,一部清代封建文化史

雕梁画栋的著斋刘大夫祠,是研究北流明清古建文化、村落文化的实物建筑。它见证的是封建时代的宗族文化、科举文化、封赐文化、官宦文化、贞节文化,见证了清代耐人寻味的“捐官”制度。

一看古代宗族文化。我在我的乡土民俗学著作《北流村居与习俗通观》一书中,也从“宗族三件大事:修族谱、修祖墓与建宗祠”去阐述北流村落与宗族文化的关系。翰堂刘氏七世公刘传思,发迹之后做的大事,除了捐官,就是修族谱、修祖墓与建宗祠,在这里得到了印证。在宗族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塘肚古村,除了刘姓外,黄姓、罗姓和吴姓等都建有宗祠,家藏旧族谱,并有兴修祖墓之俗。村民们喜欢聚族而居,把“敦亲睦邻”作为族训,把光宗耀祖作为宗族追求。宗族中一般男尊女卑,女丁不入族谱。旧时年节族人聚宴,女丁一律不得入席,而连探亲的婿郎都有这个资格。

二看古代科举文化。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,有社会学专家认为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,也有消极的一面。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:通过科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,广大庶族通过科举入仕做官,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,并营造了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。而最大的消极影响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。直至1905年,慈禧和光绪共同下诏废止科举,科举制度成“千古绝唱”。翰堂刘氏一世至四世先祖在家业渐厚之后,不安于世代耕植,鼓励后人读书求功名,以此报效家国,光宗耀祖。后到了五世、六世,有了庠生及国学生,至七世祖传思公,在家族家境逐渐殷实之后,更加鼓励族人读书,甚至捐官加爵,荣耀族庭,就是对科举文化的趋之若鹜。

三看古代封赐文化。从翰堂刘族的封赐看古代中国的官宦贵妇的称谓,也可以一窥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。对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,六品至九品称勅,刘传思捐的官,都在四品以上,所以称“诰封”。对妇女的封号也在这里得到印证。据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之妃曰后,诸侯曰夫人,大夫曰孺人,士曰妇人,庶人曰妻”。而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妇的等级由下而上的排列是:孺人、安人、宜人、恭人、令人、硕人、淑人、夫人。刘传思的祖母龚氏及母招氏受封诰赠正四品恭人,其妻陈氏、梁氏均诰赠正四品恭人,庶配黎氏例封六品安人。刘族中节妇陈太孺人,应该是因亡灵之夫职爵而获封贵妇人。陈太孺人亡灵之夫君排行第五,大腿又粗圆,乡人不管你是不是贵妇人,仍唤之“大腿五娘”,不无嘲意。

四看古代官宦文化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有曰:“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。”即是说平民百姓没有资格受到礼遇,大夫贵族拥有特权不受刑。“捐官”更是耐人寻味的古代官宦文化。“捐官”又称捐纳,是封建社会时期为弥补财政困难,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。发迹后的刘传思花白花花银子,分别为祖父、父亲以及自己都捐纳了正四品官,诰授中宪大夫,成为士大夫阶层。这样可以参与政事,建镬耳屋,并可以娶小纳妾,享有免役税特权。翰堂刘族有名联曰:“做好儿孙须尽孝,是真臣子勿忘忠”,也可见其族崇尚耕读传家,尊奉封建礼制。

五看古代贞节文化。在古代封建社会,用所谓贞节、贞操为标准来衡量女人是否自重、自爱、自尊。“大腿五娘”陈氏为亡灵之“夫”守节30年,被封建上层所推崇,死后被准奏建贞节牌坊,神牌获准进入县邑节孝祠,生平事迹载入县志。贞节观作为传统男性话语对女性的单向设置。翰堂刘族中八世文渊公,就是妻妾成群,除原配文氏,还纳有罗、唐、张、蒋、陈、黄六妾。覃雄先生写过一篇博文《悲哉!大腿五娘》,直为节妇陈太孺人一声叹。覃老还说“不知大腿五娘,等于没有去过塘肚古村!”此番话不由引人顿生好奇之心,当我细细打探大腿五娘之悲催故事,这还果真有意思矣!

南宁肤康医院

昆明中研甲状腺医院

北京熙仁医院